不經意找到這個網站,站長應是中文版(台版)archive的記者,對於廣告業十分熟悉,訪問對象都廣告界的神話人物(如我的偶像之一Neil French...),看後忍不住電郵給她,以下是我們的對話,後來更被放進網站(http://www.kleinerfisch.com/)的blog內。承讓承讓。
來信精選,和循例囉嗦一番
最近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。或是透過本來就認識我的人連上線。來信多半是語帶鼓勵的。謝謝大家。下面一封是因為我覺得所提的問題可能相當有普遍性。徵得同意後放在這裡。
***
來信
小魚你好,
因緣際會不經意找到你這個網站,十分喜歡!我原本也是撰稿員,曾在香港4As(JWT, GREY etc.)工作,雖然現在已不能再在廣告界工作(因經濟太差,廣告業下滑,加上歲月催人...),對於一切有關廣告的東西仍是十分喜歡。看到你的stories部份真的十分驚喜!我可是Neil French的「文迷」!David Abott 在 copy book收錄的chivas regal文案也是我酷愛的作品。
不知道你的stories是不是有原文(英文)版本呢?當然我不是說譯本不好看,我更是非常欣賞你的翻譯功力!只是希望有機會看到「原汁原味」的文章吧,尤其是Neil French...想像他一邊吸著雪茄一邊在說話的樣子...不得了!
只是後悔為什麼當我仍在廣告界工作時沒有這麼多有水準的網站...當年的archive也只能一本本昂貴的買,唉...
Juliana (對呀我可是女生)
***
我的回答
Juliana,
謝謝來信。
我的網站上登的都是我自己採訪的。要不然我沒有著作權。除了Neil French那篇的英文始終沒有整理出來。(因為當初發表時就是中文。)其他還有Publicis那篇也是先以中文發表。(但他們自己因為很喜歡有翻成英文。)其他都是先以英文發表,在最近幾年的Archive上陸續刊出。所以阿,說原汁原味......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。因為我覺得這牽涉到一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採訪者的工作,加上中間常常都會被以德文為母語的編者和校對的刪改──有時我覺得這樣的刪改失卻了當時的現場互動。特別是這樣的採訪常常可以牽涉到至少三四個國家的各方關係人,經過網路用電子郵件一起工作。而主編那邊常常對於什麼樣的東西有趣,跟我想法不同。比如,我後來才知,其實Neil French的故事,他跟Archive當初的採訪者也說過,但他們覺得很無趣。而沒有用。(而Archive所刊出的Neil French採訪我才覺得無趣呢!我個人覺得,身為一位女性採訪者,跟男性採訪者不同。男性採訪者──特別是如果本身又在廣告界工作─好像很難抗拒在採訪中証明本人不比受訪者差的衝動。)
我還有好多東西想放在網站上。但是時間總是不夠。過年時,也許能再接再厲再整理出一些東西。
(下略)
***
Juliana後來再回信時說她對我對男性採訪者這段的評語“沒想過”。嗯。我有一直在想。在此也可補充另外的經驗:話說我從在台灣的雜誌社(就是廣告雜誌)工作時,一直以為記者和受訪者的關係是對立的。好像記者就要去想出很厲害的問題把受訪者一棒打倒那樣。在1999年初我有個機會帶Archive的出版人(老板)Walter Luerzer一起到上海去拜訪相關單位。記得是在“打的”(搭計程車)時討論到當時他接受《明鏡》週刊專訪,而後來轉載在Archive的訪談。其中有一段,《明鏡》週刊的記者問Luerzer先生廣告到底是在幹嘛,他在奧地利的大學當廣告教授倒底教什麼的問題。Luerzer先生的回答是要記者看當時一張牛奶廣告(畫面是送牛奶工人的X光照片),說出該廣告的寓意。結果記者故意答說:“喝牛奶會死。”我說這樣的採訪真是太好笑了!記者的反應很有娛樂性。Luerzer先生告訴我,其實那段採訪是後來放上去的。因為“採訪是一種合作,雙方一起提供具有娛樂性的產出。”當時我真的覺得非常驚異。(是明鏡週刊耶!那麼有名的雜誌,也會修改採訪內容?)這對我後來的採訪方式有所影響。我變成一個比較會傾聽的記者。而不像Archive原來的主要採訪者Hermann Vaske那樣──他非常會打斷受訪者而談自己。(刊出的採訪通常經過大幅潤飾。)而且他的採訪比較具有表演性質。比較會有聰明厲害的“話”。我自覺我的採訪比較......人性?婆婆媽媽?但我喜歡這樣。喜歡受訪者跟我說很多心裡的話。
而且我最喜歡的是聽到受訪者(如Neil French和很多其他的人)一邊跟我說話,一邊不斷問我,“奇怪,為什麼我會跟你說到這些?”
***
來信
小魚你好,
因緣際會不經意找到你這個網站,十分喜歡!我原本也是撰稿員,曾在香港4As(JWT, GREY etc.)工作,雖然現在已不能再在廣告界工作(因經濟太差,廣告業下滑,加上歲月催人...),對於一切有關廣告的東西仍是十分喜歡。看到你的stories部份真的十分驚喜!我可是Neil French的「文迷」!David Abott 在 copy book收錄的chivas regal文案也是我酷愛的作品。
不知道你的stories是不是有原文(英文)版本呢?當然我不是說譯本不好看,我更是非常欣賞你的翻譯功力!只是希望有機會看到「原汁原味」的文章吧,尤其是Neil French...想像他一邊吸著雪茄一邊在說話的樣子...不得了!
只是後悔為什麼當我仍在廣告界工作時沒有這麼多有水準的網站...當年的archive也只能一本本昂貴的買,唉...
Juliana (對呀我可是女生)
***
我的回答
Juliana,
謝謝來信。
我的網站上登的都是我自己採訪的。要不然我沒有著作權。除了Neil French那篇的英文始終沒有整理出來。(因為當初發表時就是中文。)其他還有Publicis那篇也是先以中文發表。(但他們自己因為很喜歡有翻成英文。)其他都是先以英文發表,在最近幾年的Archive上陸續刊出。所以阿,說原汁原味......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。因為我覺得這牽涉到一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採訪者的工作,加上中間常常都會被以德文為母語的編者和校對的刪改──有時我覺得這樣的刪改失卻了當時的現場互動。特別是這樣的採訪常常可以牽涉到至少三四個國家的各方關係人,經過網路用電子郵件一起工作。而主編那邊常常對於什麼樣的東西有趣,跟我想法不同。比如,我後來才知,其實Neil French的故事,他跟Archive當初的採訪者也說過,但他們覺得很無趣。而沒有用。(而Archive所刊出的Neil French採訪我才覺得無趣呢!我個人覺得,身為一位女性採訪者,跟男性採訪者不同。男性採訪者──特別是如果本身又在廣告界工作─好像很難抗拒在採訪中証明本人不比受訪者差的衝動。)
我還有好多東西想放在網站上。但是時間總是不夠。過年時,也許能再接再厲再整理出一些東西。
(下略)
***
Juliana後來再回信時說她對我對男性採訪者這段的評語“沒想過”。嗯。我有一直在想。在此也可補充另外的經驗:話說我從在台灣的雜誌社(就是廣告雜誌)工作時,一直以為記者和受訪者的關係是對立的。好像記者就要去想出很厲害的問題把受訪者一棒打倒那樣。在1999年初我有個機會帶Archive的出版人(老板)Walter Luerzer一起到上海去拜訪相關單位。記得是在“打的”(搭計程車)時討論到當時他接受《明鏡》週刊專訪,而後來轉載在Archive的訪談。其中有一段,《明鏡》週刊的記者問Luerzer先生廣告到底是在幹嘛,他在奧地利的大學當廣告教授倒底教什麼的問題。Luerzer先生的回答是要記者看當時一張牛奶廣告(畫面是送牛奶工人的X光照片),說出該廣告的寓意。結果記者故意答說:“喝牛奶會死。”我說這樣的採訪真是太好笑了!記者的反應很有娛樂性。Luerzer先生告訴我,其實那段採訪是後來放上去的。因為“採訪是一種合作,雙方一起提供具有娛樂性的產出。”當時我真的覺得非常驚異。(是明鏡週刊耶!那麼有名的雜誌,也會修改採訪內容?)這對我後來的採訪方式有所影響。我變成一個比較會傾聽的記者。而不像Archive原來的主要採訪者Hermann Vaske那樣──他非常會打斷受訪者而談自己。(刊出的採訪通常經過大幅潤飾。)而且他的採訪比較具有表演性質。比較會有聰明厲害的“話”。我自覺我的採訪比較......人性?婆婆媽媽?但我喜歡這樣。喜歡受訪者跟我說很多心裡的話。
而且我最喜歡的是聽到受訪者(如Neil French和很多其他的人)一邊跟我說話,一邊不斷問我,“奇怪,為什麼我會跟你說到這些?”